年少无“欺”——反校园欺凌主题心理课

邯郸初中生遇害案,让“校园欺凌”这个词再次闯进大众的视野,深深刺痛大众的心。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和重视校园欺凌、预防校园欺凌,2024412日下午,东西方驻福田区实验教育集团侨香学校的学生辅导员鲁社工开展了一堂题为《年少无”欺“》的反校园欺凌主题心理课。

 


首先,鲁社工从一条视频导入,让同学们了解校园霸凌的现状。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2.43亿名学生遭受校园霸凌,占学生总人数的32.5%,在中国,一项针对青少年调查数据也显示,至少有30%以上的学生经常遭受欺凌。校园欺凌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时时发生。


接着,鲁社工从校园欺凌的定义和形式、校园欺凌与嬉戏打闹的区别以及校园欺凌中的”黑羊效应“进行了重点阐述。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同学之间,一方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事件。校园欺凌的形式一般是:打(打架、斗殴)、骂(辱骂、中伤、讥讽、贬低受害者)、传(线上线下传播谣言,人身攻击)、吓(恐吓、威胁、逼迫受害者做其不愿做的事)、毁(损害受害者的书本、衣物等个人财产)。校园欺凌与嬉戏打闹在主观意图、力量对比、持续性与重复性、影响后果等方面有明显区别。在校园欺凌现象中,我们往往习惯性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加害者与受害者的身上,讨论其是非对错。但除此之外,还有一群“旁观者”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他们面对欺凌现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仿佛只是欺凌现场的“隐形人”,但正是这种坐视不管的态度助长了“加害者”对“受害者”的施暴,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黑羊效应”。课堂中有同学分享到,自己曾被同学在衣服上写字辱骂,这件事让他一直记得,现在他能确认那时他是受到欺凌了。校园欺凌不是狂风骤雨,但却是影响一生的潮湿。

友情链接